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者:陈春兰发布时间:2022-07-21浏览次数:510


一、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依据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布局形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优秀团队、打造精品课程、改善实训条件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思路

打造专业品牌。按照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专业对办学定位的支撑性、资源条件的保障性、质量控制的有效性、社会服务的适应性,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得广大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践,能开拓职业培训项目,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能开展应用性研发。

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发展基础。建立专业、课程、教师不同层面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三)建设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区域经济布局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设置专业,提升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服务能力。

错位发展原则。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与同一区域内相关院校错位发展格局,避免盲目设置专业

适度超前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时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和分析,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在时间上适度超前。

扶优汰劣原则。做优做精做强特色品牌专业重点扶持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严格控制就业指向不明确的专业。

整体优化原则。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强化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进教材建设,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建设目标

以扎根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为目标,重塑专业(群),重构二级院系,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本市可示范、国内能交流的高水平专业(群)。通过建设,使得教学的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质量更有保证。

二、建设与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抓好德技并修、产教触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专业布局、中国特色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工作,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育人为本。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方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构建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以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指导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二)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1.优化专业布局。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立足现有专业基础,坚持优化为主、新增为辅的专业调整思路,专业总数稳定在25个左右,在校生数由5千左右扩展至7千以上,工科在校生数比例由43.56%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规模,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质量保障。

进一步完善“专业需求调研、专业教学评价、专业建设保障和专业布局调整”四类制度及其配套文件,以及“专业要素输入→专业建设运行→专业建设评价→专业评价反馈→专业调整”的工作流程;建立专业人才供需分析数据平台,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2.打造特色专业(群)。抓好社会工作一流专业建设工程,力争建成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重点打造以通讯技术为龙头的安防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及以电子商务为龙头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等。围绕特色专业群,建成34个国内知名的特色品牌专业。

凸显专业群建设在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中的地位。制定“专业群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完善专业群组织体系,配备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拓展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突出生产情境下的职业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上海样板。

2021年,分别在2019级、2021级的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高职贯通)专业开展不同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到2025年,试点专业的比例将≥70,实现现代学徒制试点由“盆景”到“风景”的转变。

通过试点,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逐步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教师队伍,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注重把试点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和实践样板,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

学校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检查制度、建好用好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与更多产教融合型优质企业的合作,为试点工作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2.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力争每个院系都建成1省级及以上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在创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上有所突破,打造融人才培养、教研科研、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

计划建立艺术设计等大师工作室,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建立实训室主管机构,负责实训室的人员安排、资产配置、制度建设、流程优化、质量管理和控制评价等,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四、组织与保障

(一)思想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抓住发展机遇,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为实现“十四五”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规划提供思想保障。

(二)组织保障

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体工作进行组织和落实,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按职能与分工,分别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编制好年度计划,一体化推进规划实施。

(三)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专人负责、合理使用。积极和政府、企业合作,争取实现多渠道经费来源。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财经法规,切实加强资金预算、审批、使用和决算管理。

(四)机制保障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对实施的过程、结果、达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组织有力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目标的达成且不断创造性地超越。